“近年来,我国一直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和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少区域依然存在饮水水源不足、供水保证率不高、水质达标率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带来了《关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赵皖平建议,因地制宜,加快可靠饮用水源建设。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力度,保证长江、淮河、大中型水库和湖泊等可靠水源的水质。加快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引调水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使可靠水源覆盖更广区域。加快水库和重点水源建设工程,将水库扩容升级作为解决山丘区水源的重要途径。汲取旱情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加大应急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双水源或多水源供水,建设一批小型水库及引调提水工程,提高水源保障能力。
此外,科学布局,重构农村供水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地形水文情况,深入调查论证,对区域供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规模化”的思路,综合考虑地域、人口、建设成本等因素,科学划分供水片区。提升城市水厂供水能力,把城区自来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加快小水厂兼并整合进程,依托可靠水源建设覆盖更大范围的骨干水厂,水源供给有限区域,建设千吨万人以上的规模水厂,对山丘区等水源紧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的区域进行小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重构“骨干水厂为主、规模水厂为辅,小型、分散式工程补充”的供水格局。打破供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供水片区管网相互连通调节。
同时,赵皖平建议,创新机制,探索规模经营和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农村水厂投入少、规模小、管理差、建设标准低等问题是导致供水不正常、水质达标率低的重要原因。近年安徽铜陵、合肥等市先行先试,努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探索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建设骨干水厂,在规模经营和社会资本投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和经验。要盘活资产和特许经营权,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探索多元投入机制,采用ppp等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模式,鼓励吸引具有专业资质和较强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注重培育和引进专业水质检测机构,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来降低监管行政成本。发动群众筹资投劳,鼓励社会捐助,加快入户管网和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赵皖平还建议,加大保障,严格落实财政支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农饮工程具有公益性,在争取中央项目支持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农饮工程建设管理的资金投入。整合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涉水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足额安排农饮工程运行维护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用于补助农村水厂政策性亏损、重大维修等费用。严格落实执行农饮工程用地、用电、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对主要供农村人口生活用水的集中式饮水工程,暂缓征收水资源费。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对农饮供水单位的制水、维修、水质检测等岗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快对乡镇小水厂的资产登记和评估工作,制定合理的小水厂退出机制,推进兼并重组进程。
此外,强化监管,健全农饮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县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提高供水保障与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工程良性可持续运行。建立完善水质监测体系,积极探索购买服务方式,培育或引进专业机构,为供水单位和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物价等部门要认真测算运营成本,合理核定水价,推行“两部制”水价。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和排污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让受益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