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漏损控制是供水人永恒的话题,智慧化时代的到来为这一古老话题赋予了新的生命。在“2021(第六届)供水高峰论坛”上,北控水务集团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汪力以《供水漏损控制策略及智慧化实践》为主题,结合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北控水务在漏损控制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和以智慧水务为抓手的实践成果。
01北控水务供水业态总体情况
北控水务集团是北控集团旗下专注于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旗舰企业,作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北控水务总资产、总收入和水处理规模位居国内行业前列,连续十一年荣登“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
集团供水业务总体运营规模达900万吨/日,下属水务公司61家,水厂数量100座,项目分布16个省,管网长度超过2.5万公里,服务人口将近300万。
北控水务供水业务涵盖了几乎所有业态,从原水公司、制水公司、供水水司到再生水运营公司。汪力介绍,近年来,虽然集团产销差持续下降,但距“水十条”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需要持续发力。他结合项目特点总结了降差难点:项目管理不够精细,很多项目是通过tot或者股权合作而来,项目基础条件不一样;项目全国范围量大、面广、单体规模小;产销差涉及到信息化投资,需要整体的顶层规划,单独的项目缺乏系统性的引导。
02漏损控制策略
汪力表示,漏损控制要遵循“管理先行、业务支撑、智慧赋能、培训保障”的总体思路。
1)管理先行
在管理侧,要侧重组织架构、制度标准和业务流程的梳理再造,由过往的经验管理、粗放管理过渡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最终实现精细化管理。汪力表示,架构、制度和流程就是神经中枢,一定要打通,集团几乎对所有水司都进行了制度、业务流程方面的再造,针对不同类别的水司做不同标准的管理架构,从集团端、项目端出台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管理侧的优化也为信息化和智慧化创造了落地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智慧化只能是空中楼阁。
2)业务支撑
具体到业务侧,汪力认为,在产销差的不同阶段,管理策略的重点也要有所不同。产销差大于30%时,要侧重基础管理,做好管网普查、水表普查,补齐短板;产销差在20%—30%之间,以管理降差为主,包括规范抄表,规范工程管理,提高测漏主动性;产销差在10%-20%之间时,以技术降差为主,对水表进行评估,对管网进行分区和压力管理,提高技术的赋能,加强暗漏的检出比例;产销差若小于10%,可继续巩固保持。
在漏控具体措施层面,汪力分别从管网和营销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管网管理解决的是管网漏失问题,防漏的重点是管网巡检、测漏技术、抢维修、工程质量、分区及压力管理。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测漏新技术,包括管道内检测机器人、噪声记录仪、卫星遥感测漏等,每一种技术都有它的应用场景和适用条件,也有地域的选择性,北控坚持因地制宜,在项目上选择性试点应用,加强管道漏水的检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分区及压力管理是对管网物理漏水最重要的两个方法。集团端制定了面向存量住宅、新建住宅的分区规划原则和压力控制标准。
漏损控制不仅要控制“漏”,更要关注“损”,营销管理从水表选型、水表安装、抄表质量、计量评估、用水稽查出发,针对性解决计量损失问题。
汪力现场分享了北控水务制定的《水表选型与安装技术标准》及自主开发的计量评估工具。在水表选型方面,北控水务制定了最严格、最具有执行力、确保可落地的标准,包括不同口径、不同位置选用哪种水表,不同类型的水表如何安装,基表怎么选,抄读用什么方式,通讯用什么方式等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北控水务主张无论大表小表都要将基表部分和通讯模块分离,水表有周期更换的要求,但不能将无需更换的附件全都换掉。在抄读方式上,通过几年的探索,北控水务选择了无磁传感+摄像直读,将无磁传感和摄像直读两种技术放在一起,解决了大数据一体采集的问题,确保了机电同步。在计量评估方面,北控水务做了一些便于项目公司一线员工进行水表选型的线上核查工具,可以很方便地查询不同流量之下选择什么样口径的水表,非常实用。日常管理中,大用户的用水习惯不断变化,有一些水司大口径水表和大用户可能会占到水司营销的一半以上,汪力表示,“把大用户管好了,你的钱袋子就管好了。”
当前,无论是集团化的水司还是地方化的水司,都在做自己的远传协议和抄读平台,汪力认为,没有必要每家都做,未来需要行业标准,可能会有统一的行业平台。
3)智慧赋能
在供水行业智慧水务受到空前追捧的背景下,汪力指出,智慧水务建设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做好顶层规划,从管理和业务的角度出发,理顺业务流程,建立数据标准,明确产出目标,最终形成支撑企业经营和业务发展的智慧化工具。
北控水务在一些水司做了试点,通过scada、gis、科学调度系统,dma系统等等,把原来传统的人工调度变成全部在线的方式,让调度更加科学、合理。生产基本实现了全面的感知和可视化。管网越来越清楚,人员轨迹、绩效,各个工单的流转更加明晰,借助智慧化手段,效率大为增加,产销差管理有了更多的抓手。客服管理也在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由于智慧水务技术的加持,无论是多渠道缴费还是服务都更为及时,政府营商环境得到改善,服务质量变得更高。
4)培训保障
对于一家水务公司而言,员工能力的提升,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北控水务集团已经建立了多个运营实训基地,对员工进行了系统化全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保障各项业务的高质量落地实施。
03智慧水务实践
目前,北控水务集团提出卓越运营平台化战略,以 “线下能力转化线上工具,快速推广应用,线上工具云化部署,平台功能不断拓展”为规划思路。
汪力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以本地化部署为代表的贵港项目、以本地化结合saas化部署为代表的南宁大沙田项目、以saas化部署为代表的凯里项目的实施案例,进一步表明了北控水务在供水智慧水务方面的大建设思路。
以贵港智慧水务项目为例,这是北控水务试点打造的首个供水全业务智慧水务示范项目。项目历时两年多,整体规划并建成了包含22套业务系统及6个应用模块的综合性智慧水务平台,输出了一整套业务标准、建设标准、数据标准和运维标准,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贵港项目在智慧水务系统的加持赋能下,通过配套建立调度中心等组织优化、制度及流程的梳理再造、测漏等工种实施绩效考核等举措,产销差在原有基础上下降5.44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
大沙田项目试点部署应用saas化系统(saas化系统是北控水务集团自己研发的收费系统,包括抄表、收费、报装等),实现了云化部署、灵活配置、远程升级,进而实现了管理精细化和服务优质化,其实践成果可在集团其他水司快速复制。
凯里项目是计划采用全部saas化部署的试点项目,该项目是在贵港项目、大沙田项目管理流程标准和业务基础上的沉淀,目前项目已经开始,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北控水务集团采用saas化架构的标杆项目。
立足产业发展新阶段,汪力最后着重谈到几点深度思考。他指出,漏损率是客观反映水司运营管理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在漏损控制中,管理是核心,技术是手段,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升漏损控制的技术经济适配性;同时,有效的计量管理是漏损控制的基础,智慧化是实现漏损长效管控的必然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水网